曾经月销两万的车企,倒闭了!

2022-11-10 20:20:53

天气查询

有朋友问老狐,说他买车拿不定主意,到底是买国产车还是合资车。

他觉得,虽然现在国产车势头很猛,但合资车时间长,名声响,会不会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老狐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跟他分享了一个前几天的新闻:

11月1号,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由于合营企业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资不抵债,向法院申请破产。

截至2022年9月,广汽菲克总资产73亿,负债81亿,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在广汽菲克销量巅峰期的2017年,年销量达到22万辆,月销两万左右。

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广汽菲克几乎没有任何车辆产出和销售。

从月销两万到产销归零,这个落差,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广汽菲克的境遇,其实就是如今合资车企的缩影,它们在时代的发展下,曾经一度辉煌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轿车品牌主要是“红旗”和“上海”,年产量只有五千多辆,全国轿车的保有量也只有20万辆。

由于生产能力有限,现在大街小巷里都能看到的汽车,在当时都是珍稀品,只有某些机构“特供”才能拥有。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标志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起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孕育起合资建厂的发展蓝图,吸引外国汽车巨头进入国内,就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几乎所有外国汽车巨头都认为,中国市场存在“三无”状况:无资金、无技术、无发展,没有投资价值。

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产业十分薄弱,导致汽车巨头更不愿意将先进的技术输出给中国。

唯一的例外,是德国大众。

他们是唯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愿意投入资金的大公司,因此,中国与大众的合作,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1984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合营合同,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正式开工建厂。

随着上汽大众的成立,众多合资车企纷纷成立,如雨后春笋之势,遍布华夏大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合资车企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可谓风光无限。

只不过,曾经辉煌的合资车企,在现阶段,却显得难以为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合资车企成立的初衷,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国内以开放市场为代价,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

但外国车企的如意算盘是,吃下市场份额,还要保证核心技术不外流。

合资车企,名义上是合资,但话语权还是在外资手里,中方往往只负责选址建厂和搭建销售网络,在技术上几乎没有话语权。

上汽大众,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内地市场的合资车企,它的一些做法,可以作为合资车企的典型示例。

由于技术没有话语权,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有上汽大众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没少在这方面吃亏。

他表示:“如果想做一个加长车型,中方需要提交一个草稿,发给德方校验,通过后才会安排国产,这个流程,通常十分漫长”。

沟通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高速发展。

汽车生产的全过程,很多中方管理人员无法参与其中,部分车型甚至到了整车生产的时候,才让中方人员参与。

像前面的冲压、焊装和涂装环节,这些流程,中方人员很少有接触的机会。

另一方面,作为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每年要完成股东双方制定的利润目标,向德国大众和上汽集团上交利润。

在竞争变得十分激烈的现在,如果要维持利润,上汽大众只能选择降低成本。

有记者采访前上汽大众的整车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利润,降本这件事,上汽大众做了很多年。”

他还表示:“甚至每年会有针对每个车型制定降本多少的考核指标,由此自上而下来指导每个部门不同的降本指标。”

要有效降低成本,就得通过“减配”才能实现,造成了很多合资车“高价低配”。

不断降本,不断减配,减到最后,就是产品质量肉眼可见的降低。

让无数车迷侧目的“帕萨特事件”,就是不断减配所导致的结果。

在2019年中保研C-IASI的碰撞测评中,新款帕萨特刷新了25%偏置碰撞的历史最低分。

A柱折弯防火墙入侵驾驶室,方向盘也带着安全气囊“跑偏”,测试假人受到严重伤害。

这个测试成绩,引起轩然大波,质量如此糟糕的车型,一旦投入市场,说不定会发生多少交通意外。

经过调查,“帕萨特事件”是上汽大众把A柱的材料,由高强度钢材减配到比较便宜、性能较差的钢材而导致的。

因为这个事件,上汽大众名声一落千丈,连续三年销量下滑,直到现在,其下滑趋势依旧未能止住。

合资车企的衰落,除了减配导致的销量下滑,还有观念上的偏差形成的不思进取。

因为公司性质特殊,导致合资车企决策周期长,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

它们往往无法及时推出适应当下中国市场的产品,还可能会出现不接地气的车型。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法合资的东风雪铁龙,他们出产的汽车,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富康雪铁龙。

和普通轿车不同,富康是两厢车,这种两厢车的造型和设计,非常适合街道狭窄的欧洲。

但在国内,富康雪铁龙的缺点非常明显,后备厢太小,装不下什么东西、而且普罗大众对它的外形并不喜欢。

针对这些情况,中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法国高层完全不理睬中方的声音,不作任何改变。

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推出了雪铁龙塞纳,这种“两厢半”的车型,完全不符合国人的审美,销量惨淡。

随着新能源车企的不断发力,和外国车企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合资车企的唯一优势也不复存在。

燃油车成熟的“三大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适用。在这个领域,合资车企不仅没有技术优势,甚至还落后于国产。

不光是动力系统,相比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智能性。

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软件定义汽车、OTA升级、自动驾驶等等,成为"四个轮子+ipad"式的电子消费品,

这样划时代的变革,对停滞不前、还死守着燃油车的合资车企,就是彻底的降维打击。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早就今非昔比,有不少老牌车企,选择与中国供应链企业合作造车。

老狐认为,现在早已不再是合资车企“躺着就能数钱”的时代了,合资车企如果要更好地生存下去,改变是势在必行。

如果不做出改变,起于时代变革的合资车企,也可能会终于时代变革。

参考资料:

未来汽车Daily:合资车企将“死”?

全球风口:从月销2万到月产1台,合资车企好日子到头了?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成立与发展背后的故事

电动车公社:又一家百年车企快要凉了?心酸故事背后,却藏着一部二线合资消亡史!

编辑:陈展翔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雨山百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