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杨星火的《喜马拉雅之战》,让我们以此纪念60年前的那场战争

2023-04-01 10:15:02

白癜风是否传染

你用丹心倾笔墨

——读杨星火老师的《喜玛拉雅之战》

张平

对于西藏军人来说,2022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60年前,发生在世界屋脊上的那一场惊世之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整整一个甲子了。

为纪念这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日子,各地参战老兵都在自发筹备举行纪念大会。作为西藏老兵的精神家园和情感高地——“雪域老兵吧”适时推出了著名作家杨星火先生创作(雪松、黄华英整理)的《喜玛拉雅之战》。此作集史料性、文学性、纪实性为一体,读后让人感慨,催人泪下,使人奋进。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力作。

巧用笔墨笔到意至

《喜玛拉雅之战》是写战争题材的,但作者并没有更多的叙述具体的战争场面,而是巧用笔墨,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写人。

巧用笔墨之一:在描述东段第一阶段战役——克节朗战役前,作者通过张国华司令员全部采纳阴法唐政委变更战役计划的三条建议,既表现了一个果断而睿智的我军前指最高首长的胆略,又彰显了一线指挥员敢于负责敢于直言的勇气和精神,通过这一事例,便把我军军事民主的好传统及上下级指挥员之间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融洽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巧用笔墨之二:战役打响后,作者用了这样一段话:“指挥所里,有线电话和电报的哒哒哒哒声,奏起了自卫反击战争交响曲!战报频传:”紧接着,战役进展的过程一段一段地通过电话和电报被引了出来,具体而激烈的战斗在此处完全采用速写手法,阳廷安班、张眏鑫等英雄集体和人物在其后都一一得到展现。这样的写法,笔墨凝炼而具有实感。阅读者彷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让人似乎在看一部战争纪录片。其构思之妙,笔墨之巧着实让人叹服。

巧用笔墨之三:在写到女军医林姗姗抢救伤员单增时,作者作了这样的描述:“在那空弹药箱铺成的‘床’上,单增赤条条地裸露着下身……林姗姗双膝跪在他身旁,右手夹着消毒药棉,小心翼翼地、轻柔地为他擦拭着下身!”写到此处,笔锋突然一转:“我虽然已经结过婚,生了两个孩子,看见这种狀况,也不禁满脸通红!我吃惊地发现,林姗姗——这位没有结过婚的姑娘,却泰然地、聚精会神地擦拭着,就像床上躺着的是一个小男孩子……”这样描写,巧在两处:一是将救治过程点到为止,无须细述;二是立转笔锋,通过“我”的感受和感觉衬托出女军医林姗姗的伟大与无私。可谓妙笔。

既写战争更要写人

人,是战争的主体。写战争,必须写人,而且重在写人。不但要写出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更要写出人在战争中各种复杂的感情。在这一点上,《喜玛拉雅之战》堪称典范。

这部纪实作品,表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吴元明、张眏鑫、阳廷安班等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和模范集体,同时也记述了许多无名英雄。如炊事员、驾驶员、战地记者及支前民工等。而且个个写的生动感人。

当一台汽车坏在路上,挡住部队行进通道时,陈明义副司令员果断决定:推下悬崖!紧急时刻,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当汽车真的被推下悬崖后,驾驶员却嚎啕大哭。战争中,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这位驾驶员的“嚎啕大哭”,是自责,也是担当。廖廖数笔,一个可亲可爱的战士形像便跃然纸上。

廖金娃,一名普通战士,生前没有壮举,死得普普通通。但当他正在住院时,听到要打仗了,硬是从医院跑了出来,拦住首长小车,死打烂缠的乘车赶往前线。当作者得知他牺牲的消息时,用颤抖的手打开廖金娃托她带给黄继光母亲的信(此时已是遗书)时,一个高大的英雄形像骤然立于眼前:“亲爱的黄妈妈:你好!明天,我就要上前线了,还记得我参军那天你给我戴的那朵光荣花吗?我一直保存着。今天,我把它佩戴在衬衣的第三颗纽扣上……如果我牺牲在战场,黄妈妈,您不要难过,不要流泪,只要乡亲们说,廖金娃是继光乡的男儿。只要你黄妈妈说:‘廖金娃是继光的好兄弟,是我的好儿子,我就含笑九泉了。’”读到这里,谁都会潸然泪下。谁都会被廖金娃的精神境界所感动。

林姗姗,一个普通的女军医。由于与作者同住一室,作者对她的观察和描写自然就多了些。不仅写她在战地救护中的无私无畏,也写她的感情生活。林姗姗深知单增爱着支前队长卓嘎,但卓嘎却与格桑连长相恋。于是,单增又向林姗姗示出好意。若在和平年代,这种情况是再普通不过的了。然而在战争时期,这种人间之爱却被瞬息万变和不可预测的变故打乱了。战争结束了,部队开始回撤,卓嘎与作者和林姗姗站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格桑连长胜利归来,但得到的消息却是:格桑没回来,他牺牲了!在下文中,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卓嘎的痛苦:“这一夜,卓嘎没有睡,斜倚在猫儿洞里,一会儿放声痛哭,一会儿默默流泪……”谁知,第二天,情况突变——“我和卓嘎推门一看,铺上,没有林姗姗!只见空炮弹箱上,放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单增、卓嘎亲收。”

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单增、卓嘎:我回亚东去了,在亚东休息三天,我就回成都四川医学院进修……请原諒我这样不辞而别,……我深深知道,单增是深深爱着卓嘎的。格桑为国牺牲,单增应该是属于卓嘎的。卓嘎啦,请你不要为格桑战死沙场而过分伤心。他已走了,再也回不来了。你尽快和单增结婚吧!这是菩萨的安排,这是缘份。祝你俩幸福,白头偕老。”落款:“你们忠实的朋友:林姗姗”这样的叙事方式,情节跌宕起伏,情感大起大落,让人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对林姗姗的所为肃然起敬?

写战争,重在写人。星火老师以她细腻的文笔,在写那场战争时,不仅全方位地记述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由来与发展,同时也给读者展现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灵魂有思想的战争主体——人。这是在用一颗火热的心书写历史,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

怀念作者感谢整理者

我读过星火先生不少作品,《喜玛拉雅之战》推出之后,我认真拜读过多遍,每次拜读,都有新的收获,总觉得,星火先生及其作品,就像一座高山,可望而不可及,更不敢谈逾越。

这就不得不说说两位整理者——唐雪松和黄华英老师。长期以来,一些作者在认识上有个误区,总认为整理别人的作品是很省力的事。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整理,并不是单纯的故事组合和文字润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次再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丝毫不比原创省力。原创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整理则是忠于原著而胜于原著。要作到这种程度,首先需要深读原著,不吃透原著而整理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夹生饭。其次是要对原著中所述之事再三核实,对于纪实文学而言更是如此。再次要对原著有所提炼和浓缩。力争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难了。面对星火先生这样的大家著作,难度就更大了。唐雪松和黄华英二位老师有勇气完成这件事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喜玛拉雅之战》原本是长篇纪实文学《喜玛拉雅的女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卷。由于种种原因,2001年出版时被编辑抽掉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恰逢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胜利60周年,二位整理者不辞劳苦,经过认真整理加工,终于使这部力作重新面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举。否则,这部深受西藏老兵和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将深埋历史尘埃,无人知晓了!

就冲这,我必须说一声:星火先生,我们怀念你!唐雪松、黄华英二位老师,我们感谢你!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张平笔名弓长。陕西乾县人,1966年入伍。曾任十一师炮团宣传干事。1972年开始写作。数十年来,先后发表并出版文学、新闻作品30余万字。著有”弦板腔记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雨山百科网版权所有